□本报通讯员 皇甫冰
人这辈子,除了过好小家,还得为社会做点事,力所能及地担当一些。纪萍的人生信条很简单。
纪萍,高级检察官,1957年生于北京,1985年10月考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,历任起诉科副科长,控告申诉科科长,举报中心主任,曾获“省级优秀公诉人”,“人民满意的检察官”,2008年调任常州市检察院宣传处从事法治文化创作,法治文学作品《女检察官手记》获最高人民检察院精神文明建设“金鼎奖”。2010年2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一等功。
2011年,常州市检察院挂牌设立法治文化创作基地“纪萍工作室”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题字,他说:纪萍能把本职工作与写作爱好融合在一起,是一种幸运,坚持写下去,社会需要这样的文章!2012年底,纪萍退休,被返聘回来专职运作“纪萍工作室”,当年她荣获江苏省首届“十大法治人物”。
《女检察官手记》已经出版到第三部,由纪萍执笔改编并本色出演的50集电视栏目剧在地方台及网络陆续播出,两周一期的《常州日报》专栏坚持了整整13年,在国家级媒体《民主与法制》开设每月三期的同名专栏,还有早已数不清次数的法治宣讲……退休后的纪萍比以前更忙了。
荣誉到头了,待遇不可能提升了,为什么还要坚守呢?除了深深埋在骨子里的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,她还有对检察事业的热爱和忠诚,更为了千千万万因为看了“女检察官手记”而信赖她的陌生人,这真是心里话。
一些读者遭遇人生重大选择时找到纪萍说:就信你。
出狱后的女犯在纪萍博客秘密留言:我是被你狠狠批判的坏人,我会做一个好人再来见你。
《女检察官手机 反腐篇》出版,一名法律专业大学生来信对她说:从您的书中,看到了法律的温度,对法律对职业的忠诚……
今年春节,纪萍撇下一家四代人赶到常州女子监狱,与她笔下的姐妹们一起过大年,两名“85后”职务服刑犯见到她热泪盈眶:没想到大年夜能在这里见到你,就像见到妈妈一样。
法律的终极目的不是惩罚,而是拯救。写作是个苦活,纪萍日常上班不是在看守所或监狱采访,就是在电脑前爬格,确实累,很累,但是她坚持下来了,也许再多写一个字,就能多救一颗心灵。
最近因为忙碌疲惫,纪萍咽喉炎发作,高烧39.2度,咽喉肿痛声音嘶哑,但6月12日,纪萍还是去了新市民学校讲课。就要放暑假了,这是未成年人性侵害高发期,新市民的孩子暑假大多独自在家,无人看管,极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。纪萍将30年来承办的跟踪案例整理出来,包括近年来多发的对男孩性侵害案例,自制课件《孩子与家长携手 远离性侵害》,为新市民学校的学生及家长宣讲。
从犯罪高发态势、犯罪嫌疑人及被害人特点,到相关法律规定、遭遇侵害如何拒绝反抗,纪萍拉来两个话筒凑近嘴边,竭力提高嗓音问:后面的家长能听得见吗?他们齐声说:听得见,你不用太费劲!结束后,家长、学生都站起来鼓掌致意。
7月10日放暑假,这段时间纪萍会尽力多跑几个新市民学校。
去年年底,纪萍当奶奶了,幸福感包围着她,可是她不能天天陪伴孙儿,她对儿子儿媳说:真对不起,老妈舍不得干了30年的行当,希望你们能理解!
30年,弹指一挥间,当脱下检察制服的那一刻,蓦然回首,她无愧于胸前的国徽。
(原标题:心还在这条路上)